更多案例
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设计方法

1. 藏品元素的提取、再设计与应用 

元素提取的主要目标大多是辨识度较高的博物馆代表性藏品。通过提取藏品之中容易被辨别的纹饰、图样、肌理、色彩等元素,经过艺术设计与处理,可以生成新的创意点。在呈现方式上,通常会采取整体运用、局部放大、解构重组的方法,衍生创造出富有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高质量产品。

元素提取式的设计手法,普遍被应用在装饰感较强的设计之中。主要通过对藏品整体风格的把控,在保证不破坏其辨识度的原则上,从材质、颜色、功能等多个角度对产品的设计进行考量,以突出藏品的艺术美感、藏品特征与产品功能的匹配、契合为基本准则进行设计。


2. 为原有功能与结构赋能 

藏品自身的功能和结构在被创造时就已经有了基本的定性,其功能和意义的衍生则来源于后人在当下情境中的理解。为藏品原有功能与结构赋能,就是将藏品已经生成的属性特征和价值与现代生活相匹配的过程。

藏品随着时代的发展,被赋予了许多新意与价值。趣味化、艺术化的设计语言使产品变得更加耐人寻味,让人们在使用它们时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藏品的原型,使文化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

3. 传统材料、技艺的再利用 

材料是传达产品功能与特性的重要途径,也是体现设计师设计情感与设计意图的媒介。设计的主要职责之一,不单只是再现世界,而是通过对世界的再现,使人们能够从设计师的态度和角度去看这个世界。

设计师在进行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设计时,可以借助材料的特质与优势,充分调动人的通感,帮助目标对象能够快速的在脑海中浮现出完整的材料信息,从而激发其情感上的共鸣。

在材料的选取上,应优先考虑材料的环保性与合理性。比如,毛公鼎烛台的设计就是以鼎的造型为蓝本而展开的,最终选用了玻璃的材质来进行制作。这样的设计,使原本沉重的青铜器变得小巧玲珑,同时也方便携带与使用。此外,文创产品的材料还需要与制作工艺相结合。材料、工艺与设计之间相互作用,构成了设计整体的调性。


4. 故事的现代化演绎 

历史文化多以故事的形式被保存和传承下来,有的来源于现实,有的来源于人的臆想。故事与题材在传承的过程中,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和视觉符号的形式得以延续,随着社会的更迭被淘汰或被重新演绎赋予新意。

故事与题材的演绎强调把故事作为文本与题材来对待,并以此作为带入点,将古今生活串联在一起,把博物馆中的故事、题材、角色本身这些无形的文化资产转换为文化创意的核心内容,丰富文化的内涵,赋予文化现代化的附加值,带来更多的价值。如康熙帝在批阅奏折时,有在文末批注“朕知道了”的习惯。台北故宫博物院便以此推出了“朕知道了”胶带,使这个故事随胶带的销售而广为人知。


5. 传统行为、生活方式、习俗的衍生 

人本身皆生而不同。人的行为和需求受到生活方式、行为方式、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,由此而产生世间万物。

但是,从人的发展进程上来看,人的一生都是在围绕着生产与生活。如何能够存活以及如何更好地存活,一直都是人类终其一生需要解决的问题。基于这一方面的共通性,可以发现文化和生活都是一脉相承的,许多传统的行为、生活方式、习俗都得到了认可、传承和衍生。

所以,无论是从“由物及物”的元素提取、再设计的设计思维,还是从“由事及物”的故事、题材的现代化演绎的设计思维出发,都可以实现 old is new 的设计哲学。